为县域基础教育提质带来更多可能 ——天津大学“材梦生花”实践队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支教活动小记

发布日期:2025-10-12 13:46    点击次数:136

为县域基础教育提质带来更多可能

——天津大学“材梦生花”实践队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支教活动小记

本报记者 朱英杰

今年夏天,一群怀揣热忱的天津大学学生跨越山海来到全国政协机关对口帮扶的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为这片土地注入了鲜活的青春动能。而对于干汊河中学、干汊河镇中心学校、桃溪镇中心学校的孩子们来说,这个夏天更格外地不同寻常。

在21天时间内,天津大学10个专业33名实践队员组成的“材梦生花”实践队,跨越近千公里来到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向数百名县城学生累计授课266节,开设46类课程,服务437名中小学生。通过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刘一的介绍,记者了解到,这已不是实践队首次走进舒城。近两年间的三个寒暑假,这支由多学科组成的支教队伍都会如约而至。“我们致力于搭建一个实践平台,一方面引导同学们围绕教育帮扶主线,用脚步丈量乡村田野,在服务中锤炼本领、树立为民服务的信念;另一方面,也希望他们真正为县域发展注入青春动能,紧扣百姓需求,切切实实办几件实事。”刘一说。

展开剩余82%

全国政协办公厅驻舒城县挂职干部、天津大学毕业生许全军是系列实践活动的协调组织者之一。“到了基层一定要虚心学习、真‘挂’实干”,带着全国政协机关领导的悉心嘱托,2023年秋天,许全军正式开启了自己在舒城县为期两年的基层挂职时光。“从挂职第一天起,我就在思考,如何让这两年真正有意义,如何为当地老百姓实实在在做些事情。”许全军说。

通过一段时间的走访调查,许全军发现,当地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非常急切。他在工作笔记中详细记录着自己的调研发现:

“由于‘民转公’教师集中进入退休期及年轻教师招聘不足等历史或现实原因,舒城县教师群体整体老龄化严重,县域中小学教师平均年龄普遍超过45岁,尤其乡镇学校更为明显。”

“在皖北、大别山区等经济较弱地区,50岁以上教师占比可达30%至40%,部分乡镇小学甚至出现‘教师断层’的问题。”

“很多家长都渴望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是优质教师资源供给不足的现实却难以改变。”

……

一段深入的调研经历,让曾有支教经验的许全军心中萌生了组织支教活动的新想法:“我在学生时代曾经历过很多支教活动,知道优质的支教能有效地补充当地师资缺口。当时就琢磨,能不能把高校的优秀学生资源引入舒城县,为当地学校建设注入新活力?”

循着这个思路,许全军立刻行动。他一边积极对接舒城县各相关部门,一边联系自己的母校天津大学,全力推动支教实践平台搭建。令他惊喜的是,这场以“补师资之短、解百姓之需”为初衷的尝试,在连续几个假期的实践中,收获了远超预期的良好成效。

“我们这里留守儿童很多。过去寒暑假,村里的孩子们要么抱着手机刷视频,要么打游戏,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住。开学一准儿闹‘网瘾’,愁得人不行。”舒城县干汊河镇中心学校校长江淮感慨:“自从有了这些大学生支教老师,孩子们有人带着学、陪着玩,既长了知识又开了眼界,我们老师肩上的担子也轻快多了。”

“以前放假我们总是感觉很无聊,不知道还能干点什么。”干汊河镇中心学校的学生们在送别支教的小老师们时眼圈泛红,“哥哥姐姐们来了以后,带我们做游戏、学新知识,每一天都特别开心……真舍不得他们,好希望他们早点再回来。”

而对舒城县干汊河中学而言,支教带来的不仅是对孩子们的陪伴,更是校园教育活力的焕新。“学校教师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教学方式偏传统,孩子们对外面世界的了解比较欠缺。自从支教学生来了,孩子们眼里的好奇多了,对学科探索的劲头足了,学习热情明显高涨了许多。”该校党总支书记汪家根感慨,这群年轻身影的加入,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了不少新启发。“我们要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鼓励他们探索新知。”

支教并不是一场单向的付出,而是师生间的双向成长——

今年暑假已经是第三次来舒城支教的大二学生谢雨桦表示,“看着孩子们因为我们的到来变得更开朗、更阳光,是自己这个假期感到最有收获的事情。”

队员王岳涵在实践中思考着对乡村孩子更长远的帮助:“真正走进乡村教学一线,才知道他们多渴望优质教育。很多孩子学科基础薄弱,我们希望未来能继续探索常态化的线上支教活动,把这样有价值的帮助一直延续下去。”

“国优计划”研究生陈德民更是在支教活动中坚定了职业方向:“在这场支教活动中,我更真切地感受到当老师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这也激励我未来一定要成为一名能照亮更多孩子成长路的老师。”

……

这个夏天的美好相遇,不会随着假期结束而落幕。在暑期支教结营仪式上,天津大学与舒城县正式签订“社会实践基地”协议,以期日后能为舒城县的优质教育资源的持续输送筑牢根基。

而借着连续几次的支教实践组织经验,许全军也在不断思考着改进行动的新举措。“我发现,当地不仅缺学科教学资源,心理健康教育、家长教育资源也很稀缺。后续要优化支教队伍配置,补上这些短板。”许全军表示,即便自己的基层挂职期即将结束,但也会全力搭建常态化联动平台,“一定要让优质教育资源稳稳地、持续地送到舒城县孩子们的身边。”

记者手记

一场相遇,两束微光彼此照亮

朱英杰

一场短暂的相遇,能为一个人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

在舒城县的这场支教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答案。

支教活动临近尾声时,记者在舒城县干汊河镇中心学校观看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汇报演出。现场的孩子们笑声朗朗、奔跑雀跃,眼中闪烁着抑制不住的兴奋,这种近乎“沸腾”的活泼状态,在城市学校中似乎很少见。

而细想孩子们为何会如此兴奋,答案可能很简单——“新鲜”。因为大学生“小老师”给他们带去的游戏、知识、视野,都是孩子们在过去生活中从未接触过的。

让光照进去,让小树有更多机会茁壮成长。

或许,我们想仅靠一场支教去弥补县域与城市、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质量差距、填平知识鸿沟,是一个过于理想化的想法。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场短暂相遇的确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多珍贵的东西,如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对新知识的探索渴望,对自己能唱歌、会画画、喜欢跳舞的惊喜。这是比知识更重要的认知启蒙,因为这些生动的活动在孩子们心里种下的是一颗颗要努力“向上生长”的种子。

而对刚刚成年的大学生而言,这场相遇更是一场意义深远的精神洗礼。过去,他们或许曾觉得“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等话题宏大而遥远,可当他们看到孩子们因自己的讲解而眼里闪光,听到离别时有的孩子红着眼眶说“舍不得”时,相信他们都会由衷地懂得“价值”和“意义”等词汇从来就不是遥不可及的空谈,而是努力点亮自己就能照亮他人的幸福。

在探索乡村教育、县域教育提质的长路上,我们尝试过许多举措:政策倾斜、资源下沉、师资培训……

而支教,或许是其中最特殊的一种。它不依赖宏大的系统,却用最朴素的方式连接起两群人;它或许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却用一场短暂相遇,让两个群体彼此都获得了向上生长的可能。

总有人说,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生命的相互唤醒。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有质量、有深度的支教活动落地生根,不仅让乡村县域的孩子们获得优质教育资源,也让支教者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收获成长与蜕变,真正激发并绽放属于教育的双向滋养的珍贵价值。

责编:朱英杰

制作:王 慧

审核:贺春兰

发布于:北京市